学习时间丨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
始终坚持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遵循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陇南城乡环境建设纪行

发布时间:2014-04-28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体大小[ ]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秦人的发祥地,自然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然而长期以来,陇南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女子,不为人熟知。如今,陇南市提出“为民富民”的口号,要求干部不当“贵客、看客”,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建设。3月26至31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到陇南基层采访,让我们通过几个县城的窗口,来了解陇南吧。

  原标题:陇南城乡环境建设纪行

  ◎本刊记者  刘军民 综合报道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秦人的发祥地,自然景观既含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然而长期以来,陇南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女子,不为人熟知。如今,陇南市提出“为民富民”的口号,要求干部不当“贵客、看客”,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建设。3月26至31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到陇南基层采访,让我们通过几个县城的窗口,来了解陇南吧。

  尽量不干扰自然环境

  微电影帮成县旅游走出去

  西秦岭山脉南麓的成县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业,让环保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
2009年至2013年底,在5年多的时间里,成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余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达11.7亿元。
目前,成县已成为陇南市惟一拥有两家4星级旅游饭店的县(区),成县今年又新建成准4星级(蓝天大酒店)、准3星级(濠江大酒店)旅游饭店各一家。
随着去年开工的成州机场建设项目和已基本完工的“成武”高速建设项目等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的极大改善,成县旅游业强劲发展的态势日益彰显。

风景优美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狭湖

  难得的是,该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从生态、文化等角度综合考虑,并严格规范了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破坏。

  近年来,成县旅游工作的特色亮点不少。例如,邀请专业人员拍摄了景区大型MTV和“魅力西狭”微电影等宣传影片。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大西狭”,同时,开发了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国家2A级景区杜少陵祠景区,三大景区成了成县旅游的3张金名片。

  为了通过旅游拉动消费,成县还在旅游商品开发上下了功夫。一是依托县内外文化人才资源,先后出版了《西狭颂摩崖石刻群研究》、《西狭传奇》、《吴挺碑校注》、《裴公湖传说》、《红川酒传说》等一批文化产品。二是深入挖掘汉代文化内涵,开发了一批仿汉服饰、餐具和工艺品。

  成县生态经济林建设成规模

  30万株核桃树已出“嫁”

  成县今年的核桃树嫁接任务是200万株,占全市嫁接任务的一半。时间紧,任务重,成县精心组织,抢抓农时,全面铺开了春季核桃树高接换优工作。

  据成县林业局介绍,自3月16日核桃树高接换优工作启动以来,此项工作已经分别在镡河、宋坪、索池、黄陈、鸡峰、陈院、红川、城关、苏元、店村10个乡镇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嫁接30万株。

  在具体工作中,林业部门组织25支嫁接技术指导队伍,共700多人,采取“1带2”的方式,对各乡镇双联村的农民技术员开展了技术培训,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100多人。通过实行“一村一员,驻村包干”制度,全程跟踪服务,配合协调,指导各乡镇扎扎实实开展嫁接工作。

  据悉,成县已筹集到位核桃树高接换优资金550万元,接穗蜡封储存入库400万支,确保了核桃树春季嫁接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同时,成县把核桃综合管理工作与高接换优工作紧密结合,切实以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目前已发动群众完成核桃树集中防治15万亩。

成县技术人员在给农民进行核桃树嫁接技术培训

  县城名片

  成县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山脉南麓丘陵河谷地带,区划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人口26.1万人。成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为南北过渡性暖温半湿润气候区。成县历史悠久,有东汉隶摩崖石刻《西狭颂》,宋建杜甫草堂、唐修裴公湖、宋立吴挺碑和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成县居甘、川、陕交汇带。

  成县黄渚镇的新农村

  成县黄渚镇结合本地特色,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中,张庄村、王庄村、麻石村、王台村的经验值得介绍。

  张庄村:清理三堆治三乱

  张庄村共有73户,290人。今年以来张庄村开展了以清理“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整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扔、柴草乱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已完成房屋改造559间,绿化空地3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建成3100平方米集休闲、娱乐、健身、避险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和5座垃圾屋、3个垃圾池。

  王庄村:开展五争一创活动

  王庄村属半山丘陵区,全村567人,经济收入以养殖、劳务为主。2012年8月被选为县级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目前已完成房屋改造1008间,修建垃圾屋3座,清理垃圾及建筑废料80余立方米。王庄村的“五争一创”(争当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和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也成绩斐然。

  柏湾村:栽植猕猴桃850亩

  柏湾村有172户673人,土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实施了柏湾村特色产业(金银花、猕猴桃)开发,栽植树形四季金银花220亩10万株。镇上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3万余元为两个产业园区新修产业路1.5公里。柏湾村还集体通过土地有偿流转的形式,统一流转农户荒滩荒坡200多亩,占地10亩的3个鱼塘已建成并投放了鱼苗。

  王台村:灾后重建新农村

  黄渚镇王台生态文明新农村属“8·12”灾后集中安置区,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高标准、环境美、宜人居”的目标。

  他们对183户农户房屋按照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目前已完成埋设给排水管道7650米;修建垃圾屋1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40盏、太阳能热水器181套,发放太阳灶130套;完成5000平方米的休闲避难广场、3000平方米的市场商铺和13000平方米的绿化工程。

  麻石村:核桃建园全覆盖

  麻石村有79户365人,群众收入主要以劳务输转和农作物种植为主。今年以来,麻石村实施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共改造房屋480间,实施覆土还田项目400亩。今年秋季栽植优质核桃嫁接苗9000多株500余亩,实现核桃建园全覆盖。全村还种植中药材200余亩。

  村上还对农户房前屋后卫生实行三包,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群众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治理,成县黄渚镇王台村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干净整洁。

绿色宕昌 生态家园

——宕昌县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为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宕昌县强化“立足生态做足发展、赢得竞争必先赢得环境”的意识,再一次描绘出“绿色宕昌”的壮丽蓝图,构筑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建设六大框架,全面建设天蓝水碧、生态文明的新宕昌。

  2013年,宕昌县完成生态林建设3.6万亩,经济林建设2.4万亩,行道树栽植62公里,建成了城区西出口坡面绿化、沙湾鹿川油橄榄栽植、将台马莲滩林下生态养殖等一批不同类别的林业示范点。

宕昌一家老字号的红军凉粉店家,红军凉粉、红军麻花、红军锅盔等当地特色小吃颇受外地游客追捧。

  2014年,该县以“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启动实施为契机,组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林建设、天然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四大生态工程,完成生态林建设2万亩,建设绿色长廊60公里,落实天然林管护107万亩、公益林管护44万亩,新修梯田7900亩。日前,该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园的原则,发动群众500多人,到沙湾长楞山栽植1000亩油橄榄。

  宕昌县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小。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阶段性少量农户淀粉加工污染等。

  为了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宕昌县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该项目从2012年7月开始实施,9月底全面竣工。项目覆盖阿坞乡、哈达铺镇、南河乡3个乡镇20村,覆盖人口23728人,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配套120万元。

  初春时节,行走在树木环绕的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犹如步入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白墙、路灯、鲜花,使农家庭院格外漂亮。整洁的水泥路连村入户,四通八达,草坪绿地和村庄连为一体,彰显出现代农村新面貌。这是宕昌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宕昌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来,农村的环境旧貌换了新颜,大多数村庄经过整治后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

  宕昌县的2012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在项目实施具体内容确定上,宕昌县因地制宜,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工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保常识宣传普及。通过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区域扶贫开发重点相结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使项目实施后能够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生活污水由直排变为三级沉淀处理排放和微动力处理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示范片区内河道水质。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极大改变了农村垃圾乱堆乱倒,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减少潜在健康风险,基本消除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地下水源的影响,有效降低对空气、水体及土壤的影响。

  甘肃省环保厅组织机关人员进行抽验,保证了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使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处理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同步投入使用,项目区群众早受益、得实惠。

  从最典型的麻界村来看,效果十分明显。该村共有219户975人,耕地面积2080亩。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2011年人均占有粮360公斤,人均纯收入2280元,是全县贫穷村之一,也是脏、乱、差比较突出的一个村。县上整合各类资金,进行集中治理,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①新修便民桥一座;②新修河堤1260米;③硬化堤路1120 米,并全部进行了绿化;④村道巷道硬化6100米,新建排污渠900米;⑤新建房屋56户,改造1429间,对全村农户庭院全部硬化,达到改造硬化全村全覆盖;⑥村庄亮化工程全面完工,各主路及广场安装路灯69盏。

  以前脏、乱、差的麻界村,如今已成为宕昌县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村。

面貌焕然一新的宕昌新农村

  县城名片

  宕昌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西北部,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是中国唯一集古民族名、古国名与县级城市名称于一体的“中国绿色名县”。境内气候多样,资源富集,全县有127万亩森林、125万亩草场,有数十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中药材种类达690多种。全县已查明有价值的景点144处,其中自然景观101处、人文景观43处。境内有国家AAAA级自然风景区官鹅沟,有古朴神秘的宕昌古国遗址。

  近年来,宕昌县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借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东风,以绿化美化环境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不断深化县情认识,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道路。经过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民意,最终提出在重点抓好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中药材、草畜产业开发的总体思路上,突出特色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同时,针对宕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东扩西进、南北同步、出口畅通”的发展思路,力争将宕昌县城打造成一座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让银杏树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徽县雅龙银杏产业带动农户致富

  徽县雅龙银杏产业开发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甘肃省唯一专业从事银杏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公司坐落在山水秀美的徽县泰湖工业集中区,占地85亩,目前拥有资产11446万元。

  公司依托全县16.8万亩银杏种植基地和8000亩银杏标准化试验基地,开发生产出了“三滩”牌银杏茶、银杏果仁、银杏软黄金胶囊、银杏营养粉、银杏速溶茶等五大类十多个银杏深加工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公司的银杏系列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县名优产品称号,2008年获得“中国国际林业产品博览会”银奖;2009年银杏软黄金、银杏果仁、银杏茶被中国园艺学会评为名优产品,2010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2年被甘肃省轻工业协会评为“5A”级产品质量信用单位,2013年被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时公司取得了GMP车间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些资质和荣誉的取得,为公司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和打入国际市场增添了活力。公司还和北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达成了前景非常的合作性意向。

  公司计划在2012至2013年底建成一万亩银杏标准化种植基地,为银杏种植区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栽下了摇钱树,修建了幸福路。

  为了进一步把徽县银杏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农村基地为依托,以引导农民致富为目的,使县域特色产品更进一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公司论证了高新银杏种植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项目。计划2015年前建设3万亩银杏采叶园、2万亩银杏采果园和一处综合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个亿,带动2万多户农民致富,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就业。公司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服务农村繁荣、打造徽县世界名片”的发展理念,为徽县经济发展、群众富裕、环境优美做出公司应有的贡献,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创造出更加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县城名片

  徽县

  徽县以元代的徽山驿得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东邻秦川,南通巴蜀。全县总人口22万,总面积2772平方公里,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植被茂盛,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

  徽县是甘肃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木材蕴积量275.4万立方米。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257种野生动物中不少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徽县还是中国有名的白酒之乡,驰名西北的世纪金徽、陇南春优质白酒就出产在这里。

  在徽县嘉陵镇田河村,至今还生长着153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成了一个十分罕见的银杏树群落。田河村人利用银杏这一资源优势,开发了“银杏人家”旅游项目,形成“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一条龙旅游开发格局,带动了全县银杏产业的发展。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抓到实处

  西和重现秀美容颜

  环境卫生的好坏,关系到民众的生活和健康,体现着当地政府的管理能力。长期以来,西和县城乡环境较差,群众有怨言,外来客商有意见。

  新一届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全县开展了“美在西和”行动,提出了“把县城当客厅一样来打扫、把乡村当公园一样来建设、把公路当街道一样来管理”的理念,通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实现了“公共区域可视范围内基本无白色垃圾,城乡街道基本无乱停乱放车辆,县乡公路两侧基本无新的乱搭乱建行为、执法人员与群众基本无冲突发生”的目标,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全县还开展了“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活动,将漾水河、白水河、白冯河河道进行划段包干,共清理淤泥及河道各类垃圾100多吨、疏通沟渠1万多米,县内大小河流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全县各乡村也广泛发动群众,先后清理村庄内外、河道内外、公路沿线垃圾堆、柴草堆、建筑材料堆2.9万多方,同时在农村加大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的力度,先后改造卫生厕所400户。全县20个乡镇共成立保洁队309个,对乡村公路主干线、河道、广场进行定期日常保洁维护,确保了村容整洁有序。

  西和尝试建立全民化的参与机制。确定每月的10日、20日、30日为全民卫生义务大扫除日,各单位、各乡镇“一把手”带头,组织干部职工上街打扫卫生,在社会上形成重视环境卫生的氛围。

  西和县还借鉴先进经验,制定了《西和县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并针对农药瓶、电池、废旧灯管等有害垃圾及塑料袋等微利垃圾,县政府出台了政府补贴价格,实行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美在西和”行动让原本“脏乱差”的城乡,恢复了美丽容颜。

 

 西和县的晚霞湖远眺

县城名片

西和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面积1861平方公里,人口38.42万人。平均海拨1692米,平均气温8.4℃。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多处遗存有仰韶文化遗址,是氐民族的摇篮,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华夏人的始祖——伏羲诞生在这里。历史上这块蜀陇要冲之地“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楚汉相争、汉光武平蜀、诸葛亮陆出祁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在西和留下足迹。

  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地下地下资源十分丰富。1989年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防护林建设县,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之一。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注:乞巧节指阴历七月七日夜,也叫做“七夕”。民间传统每逢七夕,妇女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

  千年药乡  半夏称王

  西和半夏占全国市场六成

  西和县属典型的内陆季风温暖半湿润气候区,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排灌方便、无污染,非常适宜中草药半夏的种植,所产半夏粒大、色白、淀粉含量足,药用成分高,是半夏中的精品,2007年通过了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地理标志认证(原产地保护)。经过多年发展,西和半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农户不断增加,种植区域从低海拔的河谷川坝地向高海拔的半山地延伸。2013年,全县半夏种植面积达2.64万亩,总产量660万公斤,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实现总产值5.94亿元。在半夏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51万亩,总产量1220万公斤,总产值6.22亿元。

  西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是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之一,素有“千年药乡”之称。随着科技的发展,半夏的用途已不仅局限于中医药,其衍生品不断推陈出新,在化妆品、饮料等领域也成为新型原料,进一步刺激了对半夏产品的需求,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以来,西和县把推动电子商务与半夏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和扶持发展半夏电商、网店建设,开辟半夏网络销售新渠道。

  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

  乞巧福地晚霞湖

西和县晚霞风景区的乞巧文化墙

  西和县旅游事业生机勃勃。2013年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43.65万人,同比增长29.03%;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0.25%,其中:农家乐收入2900万元,新增旅游就业人数243人,同比增长68.8%。晚霞湖景区是旅游的一大热点,已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水域面积1800亩,库容1023万立方米。晚霞湖景区的前身,是始建于1960年的一座国家二类水库。2008年,晚霞湖经国家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也是甘肃省著名的高山水库。景区的总体设计以“陇上水乡,乞巧福地”为思路,结合乞巧文化将景区从功能上分为五大区:即入口接待处,环湖景观带,湿地观赏区,水上娱乐区,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与宗教体验区在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姬堡财神庙及董堡古堡遗址,给游人提供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的建设,晚霞湖景区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水上景区,环湖花香四溢、绿荫夹道,湖水浩渺、波光粼粼、群鸟翔集,迁徙鸟类达到了30余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良好去处。

  两当县左家乡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两当县左家乡的一名妇女展示当地栽培的食用菌

  两当县的左家乡依托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优势,引进了陕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建成了左家乡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为全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该园区主要发展灵芝、香菇、平菇和地栽木耳等食用菌产业。2013年,全乡共发展香菇80亩80万袋,平菇40亩40万袋,灵芝70亩40万袋,地栽木耳10亩10万袋,实现产值2620万元。在2013年的基础上,今年新落实食用菌157.3亩、142.3万袋,已完成接菌142.3万袋。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由黄波菌业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由公司按市场价随行就市收购,种植户与公司签订了每斤2.5元的最低保护收购价,解决了群众为产品销售发愁的后顾之忧。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建园”的原则,乡里集中流转土地,统一搭建大棚,为农户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对园区内的道路全面实现了水泥硬化,有力保障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县城名片

  两当

  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北靠天水,西邻徽县,东南与陕西宝鸡、汉中相连。全县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万人。全县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01万亩。最高海拔2738米,最低海拔773米,年平均气温11.3℃。有一江七河八大水系,全长209.93公里。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核桃、板栗、苹果、狼牙蜜、猕猴桃为主。有羚羊、獐子、水獭、大鲵、麝、锦鸡等珍稀动物;出产鹿茸、麝香、猪苓、五灵脂、天麻、杜种、黄姜等中药材400多种。更有“琵琶秋水”、“天门锁云”、“香泉粥月”等八大景观,和灵宫峡省级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张家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

  李家坡千亩优质核桃园管护有方

  左家乡按照县上提出的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乡共发展核桃27.2万株,户均395株,人均92株,实现了核桃树进大田、全覆盖的目标。李家坡千亩优质核桃示范园南起蚂蚱河新村,北至左家村鱼池组,总面积1200余亩,26000余株。

  在管护服务措施上,做到“四个一”。一是建立一个机制。按照乡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建立了核桃树综合管护的责任机制,将核桃树综合管护作为每年必抓的内容,将任务落实到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二是做好一项宣传。根据核桃树各阶段管护要求,及时安排干部深入各村做好宣传动员,确保管护到位。三是搞好一项培训。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授课,举办培训班,培育核桃树嫁接、管理技术员700余人,确保了每户都有1名技术能手。四是落实一个保障。乡上自筹资金,为群众免费发放生石灰2400余袋,食盐500余斤,乐果200余斤,管护工具100余套,为核桃树综合管护提供了物资保障。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